时间回拨到 2018 年,Google 首次公开 FlutterWeb Beta 版,表露出要实现一份代码、多端运行的愿景。经过无数工程师两年多的努力,在今年年初(2021 年 3 月份),Flutter 2.0 正式对外发布,它将 FlutterWeb 功能并入了 Stable Channel,意味着 Google 更加坚定了多端复用的决心。
当然 Google 的“野心”不是没有底气的,主要体现在它强大的跨端能力上,我们看一下 Flutter 的跨端能力在 Web 侧是如何体现的:
上图分别是 FlutterNative 和 FlutterWeb 的架构图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,应用层 Framework 是公用的,意味着在 FlutterWeb 中我们也可以直接使用 Widgets、Gestures 等组件来实现逻辑跨端。而关于渲染跨端,FlutterWeb 提供了两种模式来对齐 Engine 层的渲染能力:Canvaskit Render 和 HTML Render,下方表格对两者的区别进行了对比:
Canvaskit Render 模式:底层基于 Skia 的 WebAssembly 版本,而上层使用 WebGL 进行渲染,因此能较好地保证一致性和滚动性能,但糟糕的兼容性(WebAssembly 从 Chrome 57 版本才开始支持)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。此外 Skia 的 WebAssembly 文件大小达到了 2.5M,且 Skia 自绘引擎需要字体库支持,这意味着需要依赖超大的中文字体文件,对页面加载性能影响较大,因此目前并不推荐在 Web 中直接使用 Canvaskit Render(官方也建议将 Canvaskit Render 模式用于桌面应用)。
HTML Render 模式:利用 HTML + Canvas 对齐了 Engine 层的渲染能力,因此兼容性表现优秀。另外,MTFlutterWeb 对滚动性能已有过探索和实践,目前能够应对大部分业务场景。而关于加载性能,此模式下的初始包为 1.2M,是 Canvaskit Render 模式产物体积的 1/2,且我们可对编译流程进行干预,控制输出产物,因此优化空间较大。
基于以上原因,美团外卖技术团队选择在 HTML Render 模式下对 FlutterWeb 页面的性能进行优化探索。
美团外卖商家端以 App、PC 等多元化的形态为商家提供了订单管理、商品维护、顾客评价、外卖课堂等一系列服务,且 App、PC 双端业务功能基本对齐。此外,我们还在 PC 上特供了针对连锁商家的多店管理功能。同时,为满足平台运营诉求,部分业务具有外投 H5 场景,例如美团外卖商家课堂,它是一个以文章、视频等形式帮助商家学习外卖运营知识、了解行业发展和跟进经营策略的内容平台,具有较强的传播属性,因此我们提供了站外分享的能力。
为了实现多端(App、PC、H5)复用,提升研发效率,我们于 2021 年年初开始着手 MTFlutterWeb 研发体系的建设。目前,我们基于 MTFlutterWeb 完成提效的业务超过了 9 个,在 App 中,能够基于 FlutterNative 提供高性能的服务;在 PC 端和 Mobile 浏览器中,利用 FlutterWeb 做到了低成本适配,提升了产研的整体效率。
然而,加载性能问题是 MTFlutterWeb 应用推广的最大障碍。这里依然以美团外卖商家课堂业务为例,在项目之初页面完全加载时间 TP90 线达到了 6s 左右,距离我们的指标基线值(页面完全加载时间 TP90 线不高于 3s,基线值主要依据美团外卖商家端的业务场景、用户画像等来确定)有些差距,用户访问体验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因此 FlutterWeb 页面加载性能优化,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不过,想要突破 FlutterWeb 页面加载的性能瓶颈,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。这主要体现在 FlutterWeb 缺失静态资源的优化策略,以及复杂的架构设计和编译流程。下图展示了 Flutter 业务代码被转换成 Web 平台产物的流程,我们来具体进行分析:
可以看出,要完成对 FlutterWeb 编译产物的优化,就需要干预 FlutterWeb 的众多编译模块。而为了提升整体的编译效率,大部分模块都被提前编译成了 snapshot 文件( 一种 Dart 的编译产物,可被 Dart VM 所运行,用于提升执行效率),例如:flutter_tools.snapshot、frontend_server.snapshot、dart2js.snapshot 等,这又加大了对 FlutterWeb 编译流程进行干预的难度。
如前文所述,为了实现逻辑、渲染跨平台,Flutter 的架构设计及编译流程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。但由于各平台(Android、iOS、Web)的具体实现是解耦的,因此我们的思路是定位各模块(Dart-SDK、Framework、Flutter_Web_SDK、flutter_tools)的 Web 平台实现并寻求优化,整体设计图如下所示:
下面,我们分别对各项优化进行详细的说明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在开始做体积裁剪之前,我们需要一套类似于 webpack-bundle-****yzer 的包体积分析工具,便于直观地比较各个模块的体积占比,为优化性能提供帮助。
Dart2JS 官方提供了 –dump-info 命令选项来分析 JS 产物,但其表现差强人意,它并不能很好地分析各个模块的体积占比。这里更推荐使用 source-map-explorer ,它的原理是通过 sourcemap 文件进行反解,能清晰地反映出每个模块的占用大小,为 SDK 的精简提供了指引。下图展示了 FlutterWeb JS 产物的反解信息(截图仅包含 Framework 和 Flutter_Web_SDK):
FlutterWeb 依赖的 SDK 主要包括 Dart-SDK、Framework 和 Flutter_Web_SDK,这些 SDK 对包体积的影响是巨大的,几乎贡献了初始化包的所有大小。虽然在 Release 模式下的编译流程中,Dart Compiler 会利用 Tree-Shaking 来剔除那些引入但未使用的 packages、classes、functions 等,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包体积。但这些 SDK 中仍然存在一些能被进一步优化的代码。
以 Flutter Framework 为例,由于它是全平台公用的模块,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各平台的兼容逻辑(通常以 if-else、switch 等条件判断形式出现),而这部分代码是不能被 Tree-Shaking 剔除的,我们观察如下的代码:
// FileName: flutter/lib/src/rendering/editable.dart
void _handleKeyEvent(RawKeyEvent keyEvent) {
if (kIsWeb) {
// On web platform, we should ignore the key.
return;
}
// Other codes ...
}
上述代码选自 Framework 中的 RenderEditable 类,当 kIsWeb 变量为真,表示当前应用运行在 Web 平台。受限于 Tree-Shaking 的机制原理,上述代码中,其它平台的兼容逻辑即注释 Other codes 的部分是无法被剔除的,但这部分代码,对 Web 平台来说却是 Dead Code(永远不可能被执行到的代码),是可以被进一步优化的。
上图展示了 SDK 的一部分功能构成,从图中可以看出,FlutterWeb 依赖的这些 SDK 中包含了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功能,例如:蓝牙、USB、WebRTC、陀螺仪等功能的支持。为此,我们提供了对这些长尾功能的定制能力(这些功能默认不开启,但业务可配置),将未被启用长尾的功能进行裁剪。
通过上述分析可得,我们的思路就是对 Dead Code 进行二次剔除,以及对这些长尾功能做裁剪。基于这样的思路,我们深入 Dart-SDK、Framework 和 Flutter_Web_SDK 各个击破,最终将 JS Bundle 产物体积由 1.2M 精简至 0.7M,为 FlutterWeb 页面性能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为了提升构建效率,我们将 FlutterWeb 依赖的环境定制为 Docker 镜像,集成入 CI/CD(持续集成与部署)系统。SDK 裁剪后,我们需要更新 Docker 镜像,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且不够灵活。因此,我们将 Dart-SDK、Framework、Flutter_Web_SDK 按版本打包传至云端,在编译开始前读取 CI/CD 环境变量:sdk_version(SDK 版本号),远程拉取相应版本的 SDK 包,并替换当前 Docker 环境中的对应模块,基于以此方案实现 SDK 的灵活发布,具体流程图如下图所示:
FlutterWeb 编译之后默认会生成 main.dart.js 文件,它囊括了 SDK 代码以及业务逻辑,这样会引起以下问题:
针对文件 Hash 化和 CDN 加载的支持,我们在 flutter_tools 编译流程中对静态资源进行二次处理:遍历静态资源产物,增加文件 Hash(文件内容 MD5 值),并更新资源的引用;同时通过定制 Dart-SDK,修改了 main.dart.js、字体等静态资源的加载逻辑,使其支持 CDN 资源加载。
更详细的方案设计请参考《Flutter Web在美团外卖的实践》一文。下面我们重点介绍 main.dart.js 分片相关的一些优化策略。
Flutter 官方提供 deferred as
关键字来实现 Widget 的懒加载,而 dart2js 在编译过程中可以将懒加载的 Widget 进行按需打包,这样的拆包机制叫做 Lazy Loading。借助 Lazy Loading,我们可以在路由表中使用 deferred 引入各个路由(页面),以此来达到业务代码拆离的目的,具体使用方法和效果如下所示:
// 使用方式
import 'pages/index/index.dart' deferred as IndexPageDefer;
{
'/index': (context) => FutureBuilder(
future: IndexPageDefer.loadLibrary(),
builder: (context, snapshot) => IndexPageDefer.Demo(),
)
... ...
}
使用 Lazy Loading 后,业务页面的代码会被拆分到了多个 PartJS(对应图中 xxx.part.js 文件) 中。这样看似解决了业务代码与 SDK 耦合的问题,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我们发现每次业务代码的变动,仍然会导致编译后的 main.dart.js 随之发生变化(文件 Hash 值变化)。经过定位与跟踪,我们发现这个变化的部分是 PartJS 的加载逻辑和映射关系,我们称之为 Runtime Manifest。因此,需要设计一套方案对 Runtime Manifest 进行抽离,来保证业务代码的修改对 main.dart.js 的影响达到最低。
通过对业务代码的抽离,此时 main.dart.js 文件的构成主要包含 SDK 和 Runtime Manifest:
那如何能将 Runtime Manifest 进行抽离呢?对比常规 Web 项目,我们的处理方式是把 SDK、Utils、三方包等基础依赖,利用 Webpack、Rollup 等打包工具进行抽离并赋予一个稳定的 Hash 值。同时,将 Runtime Manifest (分片文件的加载逻辑和映射关系)注入到 HTML 文件中,这样保证了业务代码的变动不会影响到公共包。借助常规 Web 项目的编译思路,我们深入分析了 FlutterWeb 中 Runtime Manifest 的生成逻辑和 PartJS 的加载逻辑,定制出如下的解决方案:
在上图中,Runtime Manifest 的生成逻辑位于 Dart2JS Compiler 模块,在该生成逻辑中,我们对 Runtime Manifest 代码块进行了标记,之后在 flutter_tools 中将标记的 Runtime Manifest 代码块抽离并写入 HTML 文件中(以 JS 常量形式存在)。而在 PartJS 的加载流程中,我们将 manifest 信息的读取方式改为了 JS 常量的获取。按照这样的拆分方式,业务代码的变更只会改变 Runtime Manifest 信息 ,而不会影响到 main.dart.js 公共包。
经过以上引入 Lazy Loading、Runtime Manifest 抽离,main.dart.js 文件的体积稳定在 0.7M 左右,浏览器对大体积单文件的加载,会有很沉重的网络负担,所以我们设计了切片方案,充分地利用浏览器对多文件并行加载的特性,提升文件的加载效率。
具体实现方案为:将 main.dart.js 在 flutter_tools 编译过程拆分成多份纯文本文件,前端通过 XHR 的方式并行加载并按顺序拼接成 JavaScript 代码置于 < script > 标签中,从而实现切片文件的并行加载。
如上一节所述,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来稳定 main.dart.js 的内容,但在 Flutter Tree-Shaking 的运行机制下,各个项目引用不同的 Framework Widget,就会导致每个项目生成的 main.dart.js 内容不一致。随着接入 FlutterWeb 的项目越来越多,每个业务的页面互访概率也越来越高,我们的期望是当访问 A 业务时,可以预先缓存 B 业务引用的 main.dart.js,这样当用户真正进入 B 业务时就可以节省加载资源的时间,下面为详细的技术方案。
我们把整体的技术方案分为编译、监听、运行三个阶段。
下图为预缓存的整体方案设计:
编译阶段
编译阶段会扩展现有的发布流水线,在 flutter build 之后增加 prefetch build 作业,这样 build 之后就可以对产物目录进行遍历和筛选,得到我们所需资源进而生成云端 JSON,为运行阶段提供数据基础。下面的流程图为编译阶段的详细方案设计:
编译阶段分为三部分:
通过对流水线编译期的整合,我们可以生成新的云端 JSON 并上传到云端,为运行阶段的下发提供数据基础。
监听阶段
我们知道,浏览器对文件请求的并发数量是有限制的,为了保证浏览器对当前页面的渲染处于高优先级,同时还能完成预缓存的功能,我们设计了一套对缓存文件的加载策略,在不影响当前页面加载的情况下,实现对缓存文件的加载操作。以下为详细的技术方案:
在页面 DOMContentLoaded 之后,我们会监听三部分的的变化。
通过上述步骤,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首屏渲染完成的时机,之后就可以实现预缓存功能了。以下为预缓存功能的实现。
运行阶段
预缓存的整体流程为:下载编译阶段生成的云端 JSON,解析出需要进行预缓存资源的 CDN 路径,最后通过 HTTP XHR 进行缓存资源进行请求,利用浏览器本身的缓存策略,把其他业务的资源文件写入。当用户访问已命中缓存的页面时,资源已被提前加载,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首屏的加载时间。下图为运行阶段的详细方案设计:
在监听阶段,我们可以获取到页面的首屏渲染完成的时机,会获取到云端 JSON,首先判断该项目的缓存是否为启用状态。当该项目可用时,会根据全局变量 PROJECT_ID 进行资源数组的匹配,再以 HTTP XHR 方式进行预访问,把缓存文件写入浏览器缓存池中。至此,资源预缓存已执行完毕。
当有页面间互访问命中预缓存时,浏览器会以 200(Disk Cache)的方式返回数据,这样就节省了大量资源加载的时间,下图为命中缓存后资源加载情况:
目前,美团外卖商家端业务已有 10+ 个页面接入了预缓存功能,资源加载 90 线平均值由 400ms 下降到 350ms,降低了 12.5%;50 线平均值由 114ms 下降到 100ms,降低了 12%。随着项目接入接入越来越多,预缓存的效果也会越发的明显。
如前文所述,美团外卖商家业务大部分都是双端对齐的。为了实现提效的最大化,我们对 FlutterWeb 的多平台适配能力进行加强,实现了 FlutterWeb 在 PC 侧的复用。
在 PC 适配过程中,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书写双端的兼容代码,如:为了实现在列表页面中对卡片组件的复用。为此我们开发了一个适配工具 ResponsiveSystem,分别传入 PC 和 App 的各端实现,内部会区分平台完成适配:
// ResponsiveSystem 使用举例
Container(
child: ResponsiveSystem(
app: AppWidget(),
pc: PCWidget(),
),
)
上述代码能较方便的实现 PC 和 App 适配,但 AppWidget 或 PCWidget 在编译过程中都将无法被 Tree-Shaking 去除,因此会影响包体积大小。对此,我们将编译流程进行优化,设计分平台打包方案:
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们去除了各自平台的无用代码,避免了 PC 适配过程中引起的包体积问题。依然以美团外卖商家课堂业务(6 个页面)为例,接入分平台打包后,单平台代码体积减小 100KB 左右。
当访问 FlutterWeb 页面时,即使在业务代码中并未使用 Icon 图标,也会加载一个 920KB 的图标字体文件:MaterialIcons-Regular.woff。通过探究,我们发现是 Flutter Framework 中一些系统 UI 组件(如:CalendarDatePicker、PaginatedDataTable、PopupMenuButton 等)使用到了 Icon 图标导致,且 Flutter 为了便于开发者使用,提供了全量的 Icon 图标字体文件。
Flutter 官方提供的 --tree-shake-icons
命令选项是将业务使用到的 Icon 与 Flutter 内部维护的一个缩小版字体文件(大约 690KB)进行合并,能一定程度上减小字体文件大小。而我们需要的是只打包业务使用的 Icon,所以我们对官方 tree-shake-icons
进行了优化,设计了 Icon 的按需打包方案:
通过以上的方案,我们解决了字体文件过大带来的包体积问题,以美团外卖课堂业务(业务代码中使用了 5 个 Icon)为例,字体文件从 920KB 精简为 11.6kB。
综上所述,我们基于 HTML Render 模式对 FlutterWeb 性能优化进行了探索和实践,主要包括 SDK(Dart-SDK、Framework、Flutter_Web_SDK)的精简,静态资源产物优化(例如:JS 分片、文件 Hash、字体图标文件精简、分平台打包等)和前端资源加载优化(预加载与按需请求)。最终使得 JS 产物由 1.2M 减少至 0.7M(非业务代码),页面完全加载时间 TP90 线由 6s 降到了 3s,这样的结果已能满足美团外卖商家端的大部分业务要求。而未来的规划将聚焦于以下3个方向:
美团外卖技术团队正在基于 FlutterWeb 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。如果你对这方面的技术也比较感兴趣,可以在文末留言,跟我们一起讨论。也欢迎大家给提出一些建议,非常感谢。
本文转载自美团技术团队,作者:典胜 海阔 徐亮